21、老人与海鸥
大英县实验学校 廖琼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的感情。
2、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体会老人与海鸥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体会老人与海鸥的深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一、揭示课题。
二、初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脉络。
师: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叫大家预习了课文,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了吗?
生: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乐的海鸥相依相随。当老人与世长辞时,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纷纷送别自己的亲人。
生:-------
师:课文里面的词语掌握得怎样?一起来看,谁来读?
出示课件:(生读词语)
师:读着这些词语,你的眼前分别出现了哪两幅画面?
生: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握住了课文的脉络。文章就是写了这样两个场景,一是老人喂海鸥,一是海鸥送老人。(板书喂、送)
三、 聚焦送别画面,入情入境
师: 两个场景中,让你们意想不到的是哪一个?
生:
师:第二个场景让你意想不到,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同学们把手放下,老师在第一次阅读课文时,感受和你们一样,在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海鸥的举动太让人惊异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景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5——17自然段,找出描写海鸥举动的句子。(课件出示相关问题)
(生浏览课文,寻找相关语句.)
师:你划出了哪些语句?
生1: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生2:鸥群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海鸥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这太不符合常理了,是吧?
生3:过了一会儿,一群白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师:竟在遗像前站成了两行,这样的情形平常生活中你见过吗?
生4:当人们最后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师: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翠湖边上,看到这样的情形,你的脑海里会冒出什么问题?
生:
师:是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海鸥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呢?
四、回顾老人生前,品读感悟
师:那么孩子们,其实老人和海鸥是联系在一起的。读懂了老人我们就也最终读懂了海鸥。现在请同学们关注课文中重点描写老人的1-13自然段,拿起手中的笔,默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老人的哪些做法感动了海鸥?找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拿横线画下来。并且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好开始吧!(课件出示相关问题)
(生默读课文)
师:好了吗?孩子们,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奋笔疾书,已经在上面写下了很多自己的发现。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找到的第一处在哪里?举手说,好,请你来说。
生1:我找的是这一句: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给海鸥送餐,与海鸥相伴……,我从这句话中的“只为”这个词中可以看出老人非常非常喜欢海鸥的,他走了二十多里,只为了看看海鸥,给海鸥喂点食。(课件出示)
师:老人来这的目的和别的游人一样不一样。
生:
师:他来这儿只为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带着你的理解给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
生读。
师:刚才老师发现,画出这句的同学都很多,谁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好,请你来说。
生:
师:老师觉得他的感想多得一时半会儿都表达不清楚了,孩子用你的理解再去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读出了自己的一些体验,但是老师发现你们还是把这件事想得有点太简单了,回到课文第二自然段,孩子们到字里行间体会一样老人能这么做是件容易的事吗?谁有新的发现?好请你说。
生:
师:谁还有别的想法?好请你说。
师:这种坚持让他觉得不容易。还有没有新的发现?你说。
生:老师我发现老人穿了一件褪色的过时布衣,知道老人生活肯定非常贫穷,再加上刚才张秉发同学说的老人的工资只有308块钱,我觉得他能这么做就很不容易了。
师:同学们,刚才已经反复有同学提到308块钱,那么你们知道不知道这308背后令人心酸的故事,你们清楚吗?
生:
师讲故事:(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这位老人是昆明大工厂的一位退休工人,每个月只有308块钱收入,老人平时最大的开销就是两毛钱一包的烟,出门绝不坐公交汽车,因为他舍不得花那5角钱车费,为了节省钱,一碗干饭,一个馒头,一碟咸菜就是他一天的伙食,身体不舒服了也绝不会去医院看病,能挺就挺过去实在不行也只是买一些草药,但是这位老人却舍得每天买四块五毛钱一斤的饼干给海鸥做饼干的吃。老人去世了,人们发现他家里最值钱东西竟然只是是6个鸡蛋,而这6个鸡蛋也只是他给海鸥做饼干的配料。
听着听着我发现很多同学的神情变了,老师相信,故事里的每一个数字一定都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想说点什么吗?
生:
师:孩子说出了这么多,真令人震撼,你说。
生:
师:同学们,也许打动海鸥内心的,就是这位老人这种无私的付出。拿出我们的书,一起带着这样的感动我们再读读刚才的话。
生读。
师:如果我们带着理解的时候能够借助我们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老师相信我们大家的理解一定会更加地深入。读得一定会更加地入情。孩子们,还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觉得老人的哪样举动,也可能打动海鸥的心。读给大家听。
生:
师:同学们,这位女同学找到的其实是作者对老人喂海鸥的一处细节描写。是吧?你仔细地再读这句话,当你读到哪个小细节的,你最激动?你来说。
生: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课文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
师:这位同学划的是老人喂海鸥的片断,我看很多同学也画了这部分。读一读这句话,看看从哪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老人和其他人的不同?
生交流,师适时点拨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老人喂海鸥的与众不同。
(生读)
师:这是一种怎样无私的爱呀!有了这份关爱,只要老人一撮嘴呼唤,海鸥就会-------
生:应声而来.
师:这是何等的熟悉和信任!正是因为这熟悉和信任,才有了翠湖边这独特的风景.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指生读)(老人顺着---------)
师:“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谁知道节奏与什么有关?
生:
师:那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怎样的?
生:老人喂海鸥的节奏也是时而快时而慢的。
师:我想问问,老人什么时候会快?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生:
师: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生:
师: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备课的时候,老师也被这个画面所感动,我把它改成了一首小诗,再带上你的体会小声读读:
出示
老人
顺着栏杆
边走边放
海鸥
依他的节奏
起起落落
排成
一片翻飞的白色
飞成
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创设情境,指名读:)
师:看来大家是最棒的,那我们一起试试老人和海鸥的这种默契?老师念上半句,你们接,好吗?
师创设情境,齐读:
当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师:老人——,海鸥——,排成——,飞成——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快了,师:老人——,海鸥——,排成——,飞成——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老人也放慢了速度,师:老人——,海鸥——,排成——,飞成——
( 师生合作读,师读老人的话,生读海鸥的话。师变化语气来读。)
师:无论是快还是慢,他们总能理解对方的意思,总是配合得那么默契,这不正是一幅灵动的画吗?想像着这样的画面,再来读读这道独特的风景。
(出示重点句子读)
师:孩子们,文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能够激发我们丰富的想像,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
(生读4段)(出示课件)
师: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自己的——
生:子女;
师:每一只海鸥都有自己的——
生:名字。
师:平时,谁会亲昵地喊你的名字呀?
生:爷爷 奶奶 爸爸 妈妈
师:也就是说,只有亲人才会这么亲昵,我们也学着老人来亲昵地喊一喊这些海鸥的名字吧!
(一排生喊,每人喊一个)
师:怎么理解抑扬顿挫?
生:声音有高有低,有长有短。
师:谁能抑扬顿挫地喊?
生:独脚 灰头 红嘴 老沙 公主
师:此时的老人会对他的儿女们说些什么呢?
生:
师:正是因为这亲昵,才有了翠湖边这奇妙的风景。
(出示重点句读)(出示句子:海鸥依他的节奏------)
师:此时,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老人与海鸥的关系,你最想说
生:
(师板书)
四、内化感受。(导音乐)
师:然而这美好动人的画面就将要永远的消失了。
音乐起:十多年了,每日必来的老人,竟然有两天没来,儿女是老人的心头肉啊,在家里躺了两天后,老人再也躺不住了。也许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他特意换上唯一的一身新衣服,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走停停,步行20余里,最后一次去看他的海鸥,与他们做最后的道别。他佝偻着身子,蜷缩着坐在翠湖边,深情地仰望着天空,眼睛里满是企盼。几天后,老人去世了,我们把老人的照片放大,想把老人去世的消息告知人们,也告知海鸥。
五、回扣开头,升华人鸟情。(课件出示)
师:当我们把老人的遗像放到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发生了——读
生: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师:看到这一幕,我们惊呆了,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读
生: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老人们默默地注视着与他相伴多年的儿女们,——读
生: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竞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师: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读
生: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呜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师:海鸥们不会说话,但老师却分明听着他们在如泣如述地说着什么,原来他们把自己的语言都化做了一个个的动作,孩子们,你们能找到他们的特殊的语言吗?又听到它们在诉说着什么吗?
生:
师:孩子们,白色旋涡中,独脚来了,老沙来了,公主来了,老人的儿女们都来了。公主,你为什么和老沙在老人的遗像前停留得那么久?这是要,这是想要?
生:
师:同学们,海鸥的动作向我们传递出了对老人怀念的深情,你们说此时此刻在海鸥的心目中老人还仅仅是一个还是素不相识的人吗?
生:不是,老人已经是他们的亲人。他们离不开老人。
师:是啊,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上课时候提出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海鸥为什么会有那样不同寻常的举动。
生:
师:他们看起来虽然是动物,实际上动物们也是有灵性的。孩子们万物都有灵性,只要我们善意地对待我们周围的一切,他们也会用爱有回报我们的。
师:十几年过去了,在热心市民的倡导下,如今的翠湖畔已立起了“海鸥老人”吴庆恒的塑像,(课件,音乐)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深情地望着空中,红嘴鸥在他身边飞舞环绕,一幅人鸥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永久定格。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位喂鸥的——老人,记住这样一群懂得报恩的——海鸥。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师:这就是老人与海鸥的动人故事。这篇文章是根据人类学家邓启耀的《寂寞鸥灵》改编的,感动了无数人。我想我们在被感动的同时,还应该记住他的这句话。(课件:像海鸥老人这样的人才可能学会包容, 学会和他人、和万物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1、把读这个故事的感受或是听了作者的话后内心的感想写下来。
2、阅读原文《寂寞鸥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