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育心:心灵关怀的力量源泉
大英县实验学校 李志
心灵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心灵只有交融才能产生共鸣,心灵只有相依才能产生力量。一颗被尊重被关爱的心如同一个焕然生机的种子,蕴育着无限的能量,我们的学校文化如同一片土壤,每一个教职工就是一粒种子,这一粒粒种子不仅需要阳光,水份,更需要你用心的栽培。当你真正用心去灌溉这一粒粒种子时,你会发现,你收获的不只是一片成熟的麦田,还有根深蒂固、取之不绝的源泉。“万物起于生命,而人却达于精神”,追求教育的精神建构,正是教育的理想追求;以心育心的“仁治”策略,正是心灵关怀的力量源泉。
一、教师管理:在精神引领中关怀心灵
“物洗则洁,心洗则清”。洗涤心灵能让人收获一种醍醐灌顶的顿悟,能让人得到一种响鼓重击的猛醒,能让人获得一种战胜自我的欣喜,能让人拥有一种淋漓尽致的清爽。学校是教师心灵栖息的家园,我校坚持以精神引领洗涤教师心灵,着力打造一支“志同道合”的教师团队,着力培育一支“共创精神”的教师团队,着力生长一支“精神立身”的教师团队。
(一)以“亮剑精神”引领团队激情创业的凝聚力。2000年建校伊始,校长漆英竞聘上岗,从一名镇小学副校长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领路人。学校平步零点,筚路蓝缕,破烂厂房作校舍,雨天校园满泥泞,油毛毡棚办公室,教师出工不出力。于是学校进行 “艰苦卓绝,激情创业”的思想教育,用“锅碗理论”(“锅里”有了,“碗里”才有)凝聚教职工 “铸锅”的力量,以“亮剑精神”(敢于较真,敢于胜利,攻艰克难,一往无前)展示新面貌,可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做到了“贫无奈唯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形成了 “六个一”的团队精神——树立一种思想:勤俭立身,奉献创业;增强一个观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强化一个认识:教书育人,事业崇高;培养一种情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形成一种态度:爱校如家,诗意栖息;凝聚一种力量:敢于较真,敢于“亮剑”,追求教育本真智者胜。
(二)以“木桶原理”引领团队和谐共进的发展力。“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同样,一所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高度不是取决于最优秀的那个个体,而是取决于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均衡能力。当学校发展到个别教师取得一些成绩而骄傲自满的时候,我校主要开展了“虚怀若谷,戒骄戒躁”的思想教育。我们运用“木桶原理”铸造学校和谐团队、携手共进的精神,用“双八讲”——讲政治,讲正气;讲品行,讲如一;讲和谐,讲团结;讲荣誉,讲成功;讲学习,讲提升;讲用心,讲用情;讲身体,讲健康;讲家庭,讲责任,引领教职工克服自满情绪,组织实施“青蓝工程”,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既不断超越自我,又带领同伴共进。
(三)以“老鹰精神”引领团队思索求变的蜕变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009年之际,团队中一些成员出现职业倦怠的情绪,我们意识到懈怠的情绪与行为失调将面临团队成员责任的失落,造成凝聚力的分化,我们更意识到“枯竭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转折点”。于是我校全面开展“燃烧太阳,聚变自己”的思想教育,用“老鹰精神”(长寿70余年的老鹰在40岁时,经过蜕变而重获新生)激荡教职工思索求变、再上台阶的勇气。我们一方面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指出团队成员懈怠责任的危害,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认真阅读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出压力的来源并进行自我调节。更重要的是,学校适时开启高效课堂、绿色质量建设活动,以“多学少教,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转变引领课改进程,以“121”要求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以“三讲三不讲”、“三布置三不布置”、“兵教兵、兵强兵”策略转变师生角色,以“五案五型”构建课堂教学新范示,以“九横两平多纵”、“三级教研机制”、“专家指导机制”、“课堂评价机制”、“督导巡查机制”强化新课堂管理,实现了课堂“活”起来、师生“动”起来、教学“实”起来、质量“高”起来、能力“强”起来的五维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实现了华丽转身。与此同时,学校跟进了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训练活动,为课改进行时添砖加瓦。
二、团队成长:在心心相印中凝聚力量
让领导带着关怀上路,用精神的引领照亮教师的征途;让教师带着阳光上路,用心灵的光辉照亮学生的人生。我校坚持在心心相印中凝聚团队力量,在心心相印中升华团队精神,在心心相印中促进团队成长。
(一)以责任和担当促进管理团队成长。学校对领导团队确立了“管理的行家里手,学科的领头羊”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管理服务,勤廉务实”的发展要求。班子成员坚持了每周一次的工作总结和研究布置,坚持了大事集体讨论定、小事商量办的民主原则,坚持了校级领导干部每人一天的值班制,坚持了行政值周的周工作职责制和每天一项专项检查制,坚持了年级蹲点领导一日3次的常规巡查制和每周2次的随机巡堂制。凸显出管理过程中的“准”——问题看得准、“实”——工作措施实、“细”——过程管理细、“严”——要求考核严。
(二)以情感和能量助推教师团队成长。学校对教师团队确立了“争当一代名师”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博学多能,精于育人”的发展要求。我校坚持以情感凝聚人心,以关怀激发动力,盘活“存量”,激活“总量”。三八妇女节,全体男领导清晨七点之前在校门口列队恭候女同胞,为每一位到来的女职工献上一首祝福小诗,呈上一束精致鲜花,送给她们一次意外惊喜!“这是我一生中收到的最美鲜花!我要把它献给我的妈妈!”无数女同胞泪盈眼眶,感动不已!她们感到了组织的关怀、团队的温暖。每年五一、元旦、教师节,学校举行“心理对对碰”、“团队接力赛”、“比谁更健康”等活动,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每年暑期,组织取得优异成绩的三、六、九年级老师到省内外考察学习,既释放了老师们因工作劳累带来的压力,又让大家感受祖国河山的秀美,满足了他们开阔视野的愿望,坚定了教育报国的信念。每年春节,我们坚持给教职工家属写一封慰问信,一份薄礼表达学校的敬意和谢意,团队成员的家属和亲人受到尊重,更对团队有归属感。教职工及其亲人生病了,学校领导和同伴都要前去慰问,体现出“实验学校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教职工有喜事,学校领导和同伴都要前去祝贺,展现出“实验团队一定是你幸福的分享者”。每年秋季的开学典礼上,我们举行全体教职工庄严宣誓活动,把正能量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和家长。每一件“小事”,汇聚成了心心相印的团队力量。
(三)以爱心和奉献助力学生成长。学校对学生确立了“做家之骄子,成国之栋梁”的成长目标,提出了“素质全面,个性突出”的发展要求。学校秉承“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喜悦”的办学理念,大力倡导爱心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通过“导师制”、“例会制”、“学践制”等措施和途径培养班主任队伍,以“一会一课”、“一卡一册”等内容和方式落实班队管理。每年的表彰大会上,校长亲自为优秀班主任(辅导员)颁奖并致词,全体学生“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我们爱您!”的激情呼喊,无不感动着每一位教职工。
在实验学校,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丈夫披着晨曦上班,妻子在家门口送别;万家灯火时妻子晚坐班结束,丈夫耐心地在校门口等待;有的老师自己孩子就在实验学校读书,可她陪伴学生的时间远远超过陪伴自己的孩子,每到放学时分,来接送他(她)们的总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一件“小事”,展示出我校教职工成长的力量。
三、个体发展:在心智改善中成就自我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实施了“一年入格,两年合格,三年立格,四年优秀,五年骨干,六年名师”的“123456青蓝工程”。至今,我校已经培养出四川省特级教师3人,国、省优秀教师6人,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县突出贡献教师40余人。
校长漆英总是以身示范,总是带头“亮剑”。建校初期,部分初中部教师对于从小学上来的校长有点“不服气”、“不信任”。那时,校长坚持每天早上六点半前赶到学校,在校门口迎接晨曦中款款而来的教职工,改变了部分教职工懒散的习惯;坚持每期听课80余节,并首先评课。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漆校长都以其丰厚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其特级教师的敏锐观察力,以其中学高级教师的深刻思辩力,征服了所有的教师。至今,经他指导的中青年教师已有十多人次荣获国省市赛课大奖。
2008年5月,全国小学思品赛课活动在遂宁举行,我校青年教师滕艳参加了比赛。恐怕谁也没想到,就是从我们这所乡村学校派去选手,居然一举获得了一等奖,这是当时遂宁建市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的首个全国赛课一等奖!但这绝非偶然,而是必然。当滕老师流泪轻言放弃的时候,是校长无数次开导她、鼓励她;当她感到迷茫困惑的时候,是赛课指导团队一一为她化解。她成功了,但这不仅是滕老师个人的成功,更是我校优秀团队的成功!
“天施此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教师的成长路上,我校将立足心灵关怀,引领教师不断向学习的最高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迈进,体会到“享受读书,丰厚底蕴,是一种成长幸福”;引领教师不断向职业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迈进,感受到“悦纳为师,精神立身,是一种职业幸福”;引领教师不断向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类境界”迈进,感受到“融入团队,积聚力量,是一种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