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叶适说:“心致超越,学而不倦”。“超越”一词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自我超越”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一个渴望成功的人,不可能仅仅满足于现状(即使这种现状相对于别人而言是如此优越),在其心目中必然有一个远远高于现状的远大理想。而这个理想的实现又成为激励其不断学习和进取的动力,这样的人就是自我超越之人。在此我们把这种理想和远大目标称之为“愿景”。有愿景,大家就有追求,有目标,有方向。实验学校的愿景——对于学校,确立了“合格+特长”、“精品+特色”的办学目标,提出了以文化引领建设的发展要求;对于领导,确立了“管理的行家,学科领头羊”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管理服务,勤政廉政”的发展要求;对于教师团队,确立了“争当一代名师”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博学多能,精于育人”的发展要求;对于学生,确立了“做家之骄子,成国之栋梁”的成长目标,提出了“素质全面,个性突出”的发展要求。愿景就是一种文化激励,这种激励其不断学习和进取的动力称之为“创造性张力”。 事实证明,具有高度自我超越的人,愿景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构想,而是一种召唤及驱使人向前的使命。 自我超越是一种建立愿景和实现愿景的过程,一种学习、创造和个人成长的过程,一种终身的修炼。如果组织中每个层次的人都以学习为起点,不断产生和延续创造性张力,努力发展本身、超越自我,这样建立学习型组织就有了精神基础。 自我超越修炼的第一步是建立个人愿景,它是自我超越的前提。而建立个人真正的愿景与“一个人为什么活着”这样一种最高层次的目标有关,圣吉称之为“上层目标”。 它涉及人生的基本信念,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因此它带有较强的人生哲学的意义,比较抽象。相对来说,愿景则是一个特定的结果,一种期望的未来景象或意象,比较具体。譬如,上层目标是“提升人类探究宇宙的能力”,其愿景则是“年代结束以前把人送上月球”。上层目标和愿景应是相辅相成的。愿景如果有了背后的上层目标,就更有意义和方向感,更能持续,进而更上一层楼;而上层目标若有了愿景,就更落实具体,容易衡量、描绘与沟通。建立个人愿景还必须弄清“到底什么对我们最重要”,即 应当注意分清“手段”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和愿景与“摆脱目前困境”的关系。对实验教师而言,其个人愿景是“博学多能,精于育人”;对实验学子而言,其个人愿景是“做家之骄子,成国之栋梁”。 愿景建立后,自我超越的第二步就是如何努力去实现这个愿景。愿景与现状之间必定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可能是一种力量,将人拉向愿景。这也就是前面说的“创造性张力”。但这种差距也可能产生反作用力,称为“情绪张力”,即当现实与愿景有差距时所伴随产生的焦虑、惰性、对困难的畏惧,或认为自己无能为力,不够资格等。这种情绪张力又将人从愿景中拉回现状,使愿景受到侵蚀。所以,有效和正确地保持创造性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