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现在 放眼未来
——实验学校校园文化内涵解读
学校精神:超越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大概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阐释创新和超越的最早文献资料。其大概意思是:商汤王以铭刻箴言的方式,时刻提醒自己要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尚书中更是进一步告诫要使民更新,教民向善;而诗经从周朝的治理进一步阐发革新的重要性,并指出君子会尽一切努力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
始建于2000年的大英县实验学校,以“合格+特长”、“精品+特色”为学校发展目标,提出了文化引领建设的发展要求;以“管理的行家,学科领头羊”为领导成长目标,提出了“管理服务,勤政廉政”的发展要求;以“争当一代名师”为教师成长目标,提出了“博学多能,精于育人”的发展要求;以“做博雅人,成家国器”为学生成长目标,提出了“素质全面,个性突出”的发展要求。二十余年的蜕变历程中,学校始终以“超越”为文化精神内核。将统一思想作为超越的前提,将教师发展作为超越的基石,将精诚团结作为超越的保障,将开拓创新作为超越的支撑,将自我完善作、自我提升作为超越的内驱。
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师生获得成长的喜悦
“每一个”体现我校办学理念关注的范畴,就是面向全体师生,一切师生,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放弃,学校发展规划、育人活动人人参加,生命的成长过程、内在喜悦人人体验。“获得”表达出取得成功、成长需要过程,需要付出,需要努力,需要拼搏。“成长”表达了努力付出后的收获,这收获可以是某一方面的进步,如思想素质有提升、学业成绩有提高;也可以是一方面的改进,如行为习惯纠偏、沟通能力增长等等,这种对成长过程的重视体现了新的育人观和成长观。“喜悦”就是把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成果转化为内心的快乐体验,形成坚持“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我校“让每一位师生获得成长的喜悦”的办学理念之根本是人的和谐发展,内涵是幸福体验,实质是成功教育,核心是以生为本,方法是“爱心+激励”。
校训:修身立行 超越致远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作为教育主阵地,我们把学生个体生命的完善和个人行为的规范作为培育未来人的根本,把学生知识获得的方式途径和技能养成作为培育未来人的方向。宋·叶适说:“心致超越,学而不倦”。“超越”一词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学校把“自我超越”作为培育未来人的发展愿景。把帮助学生建立个人愿景、实现短期愿景、奔赴远大愿景作为学校工作准则。
育人目标:做博雅人 成家国器
“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在古希腊所谓的自由人指的是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西汉杨雄《发言•先知》有言“先自治而后治人之称大器”。“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升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学校通过基本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塑造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和人格,培养博雅人;通过优秀文化传承和现代公民培养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打造家国器。
《周易·乾》有云“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其中提到的“进德修业”意思是提高道德修养,扩大功业建树。学校要求所有师生员工以道德修养为基础,以修养身心为要务,以博雅文化为指引,以行动实践为途径,形成“传承精粹,与时俱进”“进德修身 博雅立行”的校园风貌。
教风:博学多能 精于育人
博学:即广采博览、广泛学习各种知识。语出《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多能”,意即多种能力并存,不仅能教人,而且会教人,不作教书匠,但为教育家。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只有博学,才能使人格物致知、科学严谨,在实践中按规律办事,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只有博学,才能适应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只有博学,才能成为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和构建者;只有博学,才能丰厚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育人重“能”,能者力行,多能者善教。“博学”乃“多能”前提,“多能”乃“博学”归属。唐·韩愈《进学解》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此语告诫我们,师者亦需“勤”、“思”,方能“业精”、“行成”。育人贵“精”,“精”是一种能力,“精”是一种态度,“精”是一种品质,“精”是一种追求。“精于育人”得益于“博学多能”,“精于育人”表现为既乐于育人、勤于育人,又精于育人、善于育人。“博学多能、精于育人”者,育人本领强,育人技艺精,育人效果优。
学风:好学善思 创新进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继承,是提升,是丰富;思考是消化,是选择,是成长。学校要求学生好学善思,学思结合。学习课本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消化;学习基本技能,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学习传统文化,结合时代思潮进行吸收。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一种用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与其他方面的科学精神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不追求一般化,追求新颖、独特、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进取”,指努力上进,力图有所作为。《论语·子路》:“狂者进取,狷则有所不为也。”进取才能获得人生的辉煌,进取心意味着超越平庸;进取应该成为终身之事。学校以培养未来人为发展方向,希望通过创新意识培养助力学生向未来的世界勇敢进取。